202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正式批准发布了《洪水影响评价技术导则》(SL/T808-2025),并于2025年8月24日起实施。该标准替代了此前并行的《SL/T808-2021河道管理范围内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和《SL520-2014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实现了“两标合一”,是当前洪水影响评价领域最权威、最核心的技术文件。


核心要义:为何发布新导则?

新导则的发布旨在适应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

统一标准,终结“双轨制”:彻底解决了过去河道管理范围内项目和蓄滞洪区内项目分别适用不同标准的局面,建立了全国统一、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

拓展视角,强调“双向评价”:不仅关注建设项目对防洪体系的影响(如阻水、影响河势),也强化了洪水对建设项目本身安全的影响评价(如淹没、冲刷),特别是对蓄滞洪区内的项目,双向评价的要求更加明确。

精准管控,突出“分类指导”:对跨河、穿河、临河、穿堤以及蓄滞洪区内等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提出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

技术升级,引入“数字赋能”:明确提出应按照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要求,提供建设项目的地理信息数据和参数,并鼓励采用数值模拟、河工模型试验等先进技术进行精细化分析。


主要变化与亮点解读(相较于旧版)

结构重构,内容更全面:新增“基本资料分析”和“建设项目技术要求”两个核心章节,将资料收集和项目自身设计规范的审查前置并细化,从源头确保项目合规性。将旧版的“防洪评价分析计算”和“河道演变”等内容归并、升级为“洪水影响分析计算”,逻辑更清晰。将“防洪综合评价”拆分为“河道管理范围内涉河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和“蓄滞洪区内非防洪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两章,评价更具针对性。

技术要求更具体、更严格:

阻水比:明确要求跨河建筑物的阻水比应严格控制,不应大于5%,难以满足时需进行专门论证。

桥梁夹角:要求桥墩顺水流方向轴线与洪水主流方向夹角不宜大于5°,以减少对水流的影响。

跨越方式:提倡采用一跨跨越主河槽,减少河中墩柱;穿越堤防时宜采用下穿方式。

施工期管理:避免汛期施工,确需跨汛期施工的必须编制度汛方案,临时设施不得布置在河道管理范围内。

蓄滞洪区内项目:要求高速公路、铁路等宜全程高架通过,梁底需高于设计蓄洪水位并满足水上救生要求。

措施与结论更强化:

“消除或减轻洪水影响的措施”章节增加了一般规定,并细化了工程措施(如防冲、防渗)和非工程措施(如监测、预案、演练)。

强调消除影响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结论与建议”调整为“评价结论”,要求结论更加明确、果断,直接指出项目有影响、无影响或采取措施后可接受。


对各类主体的关键影响

对建设单位(业主):

责任前移:必须在项目规划和设计初期就严格遵守新导则的技术要求,否则方案可能无法通过审查。

成本可能增加: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如一跨过河、高架穿越)可能会增加项目初始投资,但能有效降低后期防洪风险和维护成本。

报批流程更清晰:只需遵循一套标准,准备一份报告,审批流程得以简化。

对设计/评价单位:

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水文、河演、水工结构等多专业知识,并掌握数值模拟等先进分析手段。

报告编制更规范:必须严格按照新导则第11章和附录B的要求提供附图和附表,内容深度和广度要求提升。

结论更需负责任:评价结论必须清晰、明确,提出的措施需具可操作性并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对审批/监管单位(水行政主管部门):

审查依据更统一:拥有了全国统一的、细化的技术审查尺度和标准,提高了审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监管重点更明确:可以依据新导则中明确的技术禁令(如阻水比、夹角)和强制性要求(“应”)进行重点审查和事后监管。

推动数字管理:鼓励和推动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总结

SL/T808-2025洪水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发布实施,是我国在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防治领域的一项重要进步。它标志着洪水影响评价工作从相对分散走向系统统一,从经验判断走向科学精准,从事后补救走向源头管控。

所有涉及在河道、湖泊、水库库区及蓄滞洪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深入学习并严格遵守新导则的要求,确保工程建设与防洪安全相协调,共同守护江河安澜。